1,沙丘之變
秦朝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冬季,秦始皇巡游平原津而大病,預料到自己命不久矣。但是秦始皇腦袋還清楚,并寫下傳給扶蘇的詔書:“與喪會咸陽而葬”。不久秦始皇去世,而詔書也被趙高扣押。趙高隨即勾結李斯篡改詔書,賜扶蘇和蒙恬以死罪,改立胡亥為秦二世。這次事變徹底打亂了秦朝的發展軌跡。若按照正常發展,是嫡長子扶蘇繼位?!妒酚洝份d“扶蘇為人仁。”,扶蘇若上臺,必將調整秦朝嚴酷的統治環境,調和社會矛盾,延續秦朝的統治。
2,赤壁之戰
208年,已經基本統一北方的魏武王曹操率領20萬大軍南征孫權和劉備,雙方在赤壁大站。結果曹操大意而被5萬的孫劉聯軍擊敗,統一中國未能實現。赤壁之戰之前,曹操有絕對的實力來完成中國的統一,但赤壁之戰失敗后,孫權鞏固在在江東的地位,劉備則乘機進取益州,使得分裂實力得以延續。這次統一失敗后,中國再次實現真正的大統一,要等到隋朝了。
3,淝水之戰
383年,苻堅已經統一了北方,離完成統一中國就差一個東晉。此時的東晉積貧積弱,但是北方剛剛經濟戰爭,經濟也尚待恢復。但是苻堅急于統一,便調動80萬軍隊南征,最終在淮河一線被東晉8萬軍隊擊敗。之后苻堅被殺,北方重新分裂。如果苻堅鞏固了北方的統治再出兵,就算不能統一,也能夠維持北方的統治。
4,孝文帝改革
471年,北魏孝文帝繼位,開始了大規模的漢化改革,并遷都洛陽。這場改革,使得鮮卑族徹底融入了漢族,為中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如果沒有孝文帝改革,北方將被胡人長期統治,漢族政權只能偏安于東南,甚至導致突厥強大統治中國。孝文帝改革使得“五胡亂華”的危機得到了解決,中華文明得以繼續存在和發展。
5,三征高麗
隋煬帝本來是一位十分優秀的皇帝,他為中國的統一和領土擴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隋煬帝的一件事情讓他所有的努力都前功盡棄,這件事就是三征高麗。612年614年間,隋煬帝三次遠征高句麗,均已失敗告終。三征高麗所調動了的軍隊可以說空前絕后,基本耗光了隋朝的國力,以至于民變發生,諸侯割據。若非如此,隋朝定能存在相當長的時間。
6,安史之亂
755年,北方三鎮的節度使安祿山發動了叛亂,史思明以在此事件中,因此稱為“安史之亂”。這場動蕩一直持續到了763年。安史之亂破壞了唐朝北方的生產力,導致中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在鎮壓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地方各節度使乘機建立藩鎮,唐朝陷入了藩鎮割據的時代,走向了衰落。實際上,安史之亂本應該很快平定,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破壞,在于唐玄宗處死潼關守將高仙芝和哥舒翰,改變了戰爭格局。
7,石敬瑭割讓幽云十六州
936年,正處于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的契丹已經興起。石敬瑭為了得到契丹的支持,因而將幽云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隨后,在契丹的支持下,石敬瑭滅了后唐,建立了后晉政權,并對契丹稱“兒皇帝”。此次事件對中國影響深遠,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鐵蹄之下,是宋朝積弱的一個重要原因。
8,釣魚城之戰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率領幾十萬大軍圍攻西南的軍事城堡——釣魚城。在這場戰役中,蒙古軍隊久攻不下,蒙哥也中箭而去世,蒙古被迫撤軍。蒙哥去世后,蒙古內部就發生了爭奪汗位的戰爭,蒙古西征的步伐也停止了。隨后,支持漢文化的忽必烈獲得了勝利,建立了元朝。而蒙古的幾大汗國也分裂了出去。因此釣魚城之戰,不僅改變了中國歷史,也改變了世界歷史。
9,靖難之役
1398年,朱元璋去世,其嫡孫朱允炆繼位,為建文帝。建文帝主張以柔道和仁政治國,能夠糾正朱元璋時期的很多弊端。但朱允炆上臺不久,就因為削藩問題而爆發了“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取代了建文帝的統治,為永樂帝,并遷都北京。永樂帝的治國措施和朱元璋并無區別,他的上臺,使得明朝的專制統治繼續深化。
10,清兵入關
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進入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統治。隨后,李自成在處理吳三桂問題上欠妥。而后吳三桂借口“陳圓圓事件”,公然和滿清政權勾結,引清兵入關。在吳三桂和多爾袞的聯合絞殺下,李自成“大順”政權很快倒臺,清軍一路南下,征服了大江南北,建立了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