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種教育對孩子來說,都缺一不可。那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到底哪種教育更重要呢?4月9日下午,在荔園教育集團百花校區三樓的階梯教室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賽,辯題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哪個更重要?”比賽中辯手們旁征博引,引經據典,你爭我辯,妙語橫生,進行了激烈的對決。整場比賽高潮迭起,精彩紛呈。
此次辯論賽活動由百花校區德育處張欣主任組織策劃,雙方辯手是由4位家長和4位教師混合組成,他們分別是代表正方的:陳坤老師、邵月婷老師、張蘋(家長)和高月芳(家長);而代表反方的是:周俊良老師、趙雅茹老師、舒暢(家長)、林文新(家長)。
在比賽開始前主持人唐葉老師介紹了比賽流程和規則,并帶來由黃潔瑩老師編劇,唐葉老師導演的《孩子歸誰管》情境短劇。臺上各個由老師扮演的角色唯妙唯俏,黃慶蕓老師和章樂老師本色出演,扮演班主任和體育老師,周海軍老師扮演張星星的爸爸,吳超明老師扮演調皮的張星星,各位老師演技精湛,同時也提出了本次辯論主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哪個更重要?
正方的觀點是“家庭教育更重要”,反正的觀點是“學校教育更重要”。比賽一開始,正方一辯引用了蔡元培先生說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正方從家庭教育的基礎性、教育內容的廣泛性、教育時間的終身性等角度論證了“家庭教育更重要”。
反方一辯認為,學校教育專指受教育者在各類學校內所接受的各種教育活動,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以影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家庭雖然也有教育職能, 但不是專門從事教育工作的團體,教育不是它的唯一職能。而學校是人為系統, 是專門從事教育工作的機構。
在攻辯環節,正方辯手從家庭教育的影響更深遠的觀點入手,舉例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事跡,還有美國教育家泰曼.約翰遜所講的“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再次說明了家庭教育的權威性,家庭教育更具有專一性,家庭教育更利于因材施教。而學校教育是集約化的。反方辯手馬上回應:學校教育有家庭教育所沒有的一致性,連貫性和專業性。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學校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視,它一方面讓青少年沐浴在知識的海洋中,使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懂得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和法則,能夠通達青少年的個體幸福,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促進他們全面發展,使他們人格臻于完善。
雙方辯手準備充分,分別從國家立法、陪伴時長、教學專業性、因材施教等角度巧妙設問、機智作答,力證己方觀點并一一化解對方的提問,雙方辯手在你來我往中展現了良好的臨場應變能力。同時也贏得臺下觀眾們的陣陣掌聲。
自由辯論環節里,雙方辯手更是唇槍舌劍、針鋒相對。
正方辯手提出:父母的話對于孩子的成長更為巨大。一個身材矮小的女兒喜歡上了打乒乓球,他的父親對他說:“我相信你能行。”女孩就是后來的世界冠軍鄧亞萍。
反方辯手反問:鄧亞萍15歲進入隊的文化學習以及專業提升都是家庭教育提供的嗎?退役后進入清華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和劍橋大學學習深造,不正是說明學校教育更重要嗎?請問畢業生找工作的時候為什么自報家門畢業于哪所學校、師從何人,而非來自哪個家庭呢?
正方辯手反駁:良好的家風促使他們形成了良好的素養和習慣,因而他們才能取得出類拔萃的個人成績,這才讓他們能走入更好的學校。
雙方相互步步緊逼,現場氣氛迅速升溫,達到白熱化階段。賽場外,坐在觀眾席的導師及家長也參與了討論,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福田區教育局心理專家劉曼云老師表示:對孩子來說,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家校要合力打好孩子的成長底色。張立華主任就反方辯友的觀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就學生在校時間長短的觀點,反方辯友是用了加減法,而張主任提出了還可以用乘除法。以一個孩子為例,他與父母雙方在家呆的時間是乘以兩倍,但一個孩子在學校呆了10個小時,可是只有一位老師,那平均到孩子身上的時間會很短。所以張主任也堅定的認為家庭教育更重要。蔡兆光老師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教育孩子就仿佛在做一個披薩,家庭給我們提供了一塊做披薩的材料,上面的配料如果缺少了就只是一塊大餅,所以需要我們家校一起協作才能夠做出美味的披薩。在場的兩位家長代表胡榮先生和程萬里女士也對正反雙方的論點和辯論技巧發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見,同時也表示作為家長一定要努力配合學校。
最后百花校區校長穆洋對本次辯論賽活動做了總結:學校與家庭都在孩子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兩方應當明確定位、各司其職,密切協作、優勢互補,在融合互動中形成教育合力、增強教育效果,共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