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發表在《冰點周刊》上的文章引起了網民的廣泛討論。河北衡水蠡縣一家高中在中考前,提前將另一所初中學習成績排名靠前的初三學生,拉到自己的學校進行學習。如果事情僅僅如此,倒也算不上什么新聞。像這種爭奪生源的新聞,我們也不是第一次聽見。讓人心生疑問的是,在未經過家長同意的情況下,一部分學生就被大巴送到了這所高中。
雖然該高中的工作人員說,自己并沒有強迫學生來,都是學生自愿的;而且,在學生和家長提出離開的要求時,也并沒有進行實質性的阻攔。但是,我相信誰都能看出,學校這種“未經家長同意即將學生拉到學校”的用心。這種行為和商家“千方百計地誘導消費者消費,卻在消費者消費之后說這是消費者自由選擇的結果”的行為并無差異。如果人們對后一種行為心生反感,也不應對前一種行為保持寬容。
在文章中,這所學校的校長表示,“重新振興蠡縣高中教育,首先就要留住優質生源”。校長的這種思路,人們應該很能理解,優秀的生源學習成績好、學習能力強,在重大考試中更能取得優異的成果,有優異的成果,自然就能進一步吸引到好的學生。但是我們如果繼續追問:讓優秀的學生取得優秀的成績,就是教育的本質嗎?那么,我們的素質教育中強調“教育是面向全體的”又作何解釋?
通過爭奪生源來提高教學成績,或許在短期內能取得一定成績,但是絕對沒有辦法幫助學校走上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學校真正的發展,唯有依靠自身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實現,也只有教學質量提高了,學生才能真的能夠留得住,也才能對得起那些被留下的學生。依靠強制的命令來迫使、通過花言巧語來哄騙學生留下,絕對不是正確的解決辦法,也不是有效的解決辦法。強行執行,只會搞得大家怨聲載道。希望該地的教育部門和學校,在以后的發展中能找準方向,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